相关链接

首页 >> 敬宜笔记 >> 正文

大师与小卒

时间: 2012-03-23作者: 范敬宜来源: 敬宜笔记,文汇出版社,2002年1月

近来,在上海报刊上多次读到回忆已故国画大师吴湖帆先生的文章,令我不禁又想起少年时代受他教益的一段往事。

1947年,我在上海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学习。由于学校经费匮乏,同学们发起了一次书画义卖。经过一番努力,把上海上百名书画家的作品几乎都征集到了,独缺吴湖帆的墨宝。当时,我仅17岁,业余从名画家樊少云的哲嗣樊伯炎先生学画,对吴湖帆慕名已久初生牛犊不怕虎,便自告奋勇去登门求画。有人告诉我,吴湖帆名气大,架子大,求他的画极难,你是个无名小卒,此去非碰壁不可。我就抱着姑妄试之的心情,来到吴老的嵩山路寓所,想不到他竞慨然一口允诺。我怕他说了不算,便央求他当场挥毫,他不以为然地说:“那怎么行? 义卖也不能拆烂污。我不骗你,再过五天你来吧!”

五天以后,我一进吴老的梅景书屋,他就打开抽屉,拿出一个纸卷,操着浓重的吴语,笑吟吟地说:“倷看我阿是勿骗倷格?”我展开一看,原来是一幅墨竹,挺拔秀逸,确实不是一般应酬之作。

从此,我课余便经常登门请教,他也从不厌烦。当时,梅景书屋几乎天天高朋满座,吴老一边挥毫点染,一边谈笑风生,我就默默坐在一边听着,从中得到许多知识。有一次,我临摹了民初上海名画家陆廉夫的一本山水册页,装裱好后拿给吴老请教,因为没有落款,吴老看了一眼就说:“晤,这是陆廉夫年轻时候画的。”我便故意跟他开个玩笑,说:“那就请太先生给题个签吧!”他毫不犹豫地拿起笔来,在封面标签上写了“廉夫画册”四个大字,我急忙说:“啊呀,这是我临摹的!”他停笔惊讶地说:“是你临的?怎么办呢?”真不愧是名家,他略一思索,就另写一行:“敬宜范世兄临本属吴湖帆题签”。三十多年来,我辗转南北,历尽坎坷,可是这本画册始终珍藏在身边。现在想来,当初真有点不知深浅,唐突前辈。

有一次,我向吴老请教临摹之道。他说:临摹要取法乎上,最好能从宋元名家的真迹入手。我说,像我这样的小孩子,哪能得到古人的真迹。他想了一下,便站起来,打开画箱,取出一卷装裱极精的画轴,打开一看原来是元代名画家盛子昭的绢本设色山水。他说:“这幅画笔墨变化很多,借给你去临摹吧! 留心揣摩,一定能大有长进。”把这样的珍贵文物借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但是看他态度诚恳,便高高兴兴地接下来,并给他留下了我家的地址。这幅名画我临摹了数遍,直到解放以后,我才奉还。不久以后,我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东北,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匆匆过去,丹青荒废了,在绘事上没有像吴老希望的有所长进,但是他那种热心提掖后进的精神,却使我永远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