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望海楼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时间: 2012-06-20作者: 刘宁来源: 搜狐焦点网

    近日,望海楼向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楼。20日委员会专家将来泰对望海楼进行考察。
    “历史文化名楼偶主语呈现城市历史,做亮城市品牌。加入名楼协会,希望和全国各地名楼携手,进一步保护、发掘名楼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同时通过这个平台,让全国人民更好了解望海楼,促进望海楼塑造品牌”,市旅游局长、凤城河管委会主任刘宁说。


泰州文脉的象征


    资料记载,望海楼,始建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初名海阳楼。由于战火和楼圮等原因,楼先后四次毁拆重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楼毁于大火后,州守鲍龙重建,改称望海楼。清康熙年间重建,更名为靖海楼。清嘉庆初楼欲圮,拆而重建,又更名为鸣凤楼。抗战初的1938年8月,在政府下令拆除城墙的同时,望海楼也被拆除。
    历代不少文人墨客曾登临楼上。相传明代储巏曾在此读书,后在科举应试中得中解会两元,官至吏部侍郎,使此楼声名远播。明清两代的文人雅士,撰文赋诗赞美望海楼。明代徐藩子徐嵩曾撰《重修望海楼记》。明代知州郑梦赉诗曰:“蜃楼飘渺依天开,仙容凌空驾鹤来。气夺湖光吞五嶺,剑横秋影薄三台。”清代邓汉仪诗曰:“海郡郁大观,画檐朱拱碧云端。正宜番舶渔樯入,不尽蛮风岛雨寒。”
    2006年,兴建凤城河景区,望海楼在原址按照宋代的制式建成。重修的望海楼注入了文化因子。二楼正中匾额上“望海楼”三个大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沈鹏题书;两侧楹联采用明朝郑梦赉诗,由上海书法家吴超书。二楼北面匾额“领江淮雄风”,由彭冲题书;楹联为“烟波浩瀚,一楼吞海气。胜概雄浑,百尺耸云天”,由田庆友题,邵希平书。门楣上方的匾额上有“江淮第一楼”五个大字,由国学大师文怀沙题。
    二楼序厅的大型镏金漆书屏风,上书新作《重修望海楼记》。该文在2007年建楼之际,由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第28代孙、已故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撰写,是被收录进中学《语文读本》的典范之作。
    无独有偶,望海楼西侧的文会堂,为北宋名宦滕子京初建,名相范仲淹曾著《文会堂赋》,首先提出“君子不独乐”的忧乐观,这也是后来《岳阳楼记》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声源头。
    “可以说,望海楼是江淮大地上一处文化地标,它是泰州自然、历史、地貌演变的见证,是泰州人望海情结的流露。”刘宁说。


名楼元素都拥有

    重修后的望海楼被评为江苏省精品建筑示范工程,并被收录在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罗哲文先生撰写的《中华名楼大观》中。罗哲文称,望海楼原汁原味的宋代彩绘让他记忆犹新。
    2011年旅游节期间,海内外知名人士汇聚望海楼景区召开会议,与会者中研究范仲淹的学者了解了望海楼的相关情况后,惊叹于其历史文化积淀,于是,建议凤城河管委会为望海楼向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为了配合申报工作,凤城河管委会特地编撰了《泰州望海楼资料汇编》,书中涵盖了望海楼的历史沿革、望海楼的布局,以及其在古今中外的影响。
     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于2004年由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蓬莱阁、鹳雀楼六大历史文化名楼发起,2006年8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正式成立。现有会员单位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蓬莱阁、鹳雀楼、天心阁、天一阁、钟鼓楼等11家。
    委员会负责人说,入选名楼都是一定的地域文化或中国文化的代表,像黄鹤楼代表长江文化,岳阳楼、滕王阁分别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作为古典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代表,大观楼是长联文化的典型,蓬莱阁代表着神仙文化,鹳雀楼则代表黄河文化,而浙江天一阁则是藏书文化的代表,陕西的钟鼓楼则是钟鼓楼的代表。
    “中国历史文化名楼,顾名思义,是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楼阁。名楼之所以有‘名’,可从时空、可从自然与人文中找到答案。名楼,必有‘名景’、‘名迹’、‘名文’、‘名人’。可以说,望海楼具备了这些元素。”刘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