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范仲淹救灾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时间: 2012-09-09作者: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9版

  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浙江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引发大面积饥荒,位于浙西的杭州是重灾区之一。当时担任杭州知州的,是我们熟知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的救灾措施别出心裁,富有实效,反映了一种卓尔不群的救灾理念,仔细考量,这种理念竟然与现代经济学颇有相通之处。

  范仲淹首先采取的做法是:加大基建投资,大量雇佣农民工。现代经济学认为: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通常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起到一种“乘数效应”。

  范仲淹召集各个寺庙的住持,晓以利害,进行总动员:“本地寺庙普遍年久失修,饥荒年景,工钱最低廉,正是修缮寺院的好机会啊!”当时佛教盛行,寺庙都相当富足,修缮工程均由寺院自己出资,丝毫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他还命令杭州各个官署开展基本设施维修建设。就这样,在公共工程的吸引下,杭州城涌进来大量无农可务的农民。每天雇佣的劳动力,达到1000人以上。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现代经济学的主流是交换经济学,特别重视消费在经济中的地位。范仲淹也敏锐地意识到了消费对于生产的拉动。为此,他在大灾之年,“冒天下之大不韪”,组织大规模的龙舟竞赛,还“大兴出游之风”,自己带头到西湖上观赛、宴饮。老百姓见状,纷纷走出家门参加竞赛,富人们也竞相效仿父母官荡舟湖上。一时间,西湖游人如织。

  就在人们的游玩之中,范仲淹悄悄达到了目的。出游使闲置资金进入了市场,使景区个体工商户赢得资金去扩大经营规模。杭州的交通业、旅游业和服务业,在灾年依旧获得了持续的发展。

  随后,范仲淹开始使用价格杠杆,调控供求关系。现代经济学把价格视为非常重要的经济杠杆,范仲淹也看到了这一点。

  饥荒年月最愁的是无粮可买。范仲淹下达行政命令,将杭州的粮价抬升,远远高出全国平均价格。各地粮商顿时看到了商机,纷纷抢占杭州粮食市场。与此同时,农民们从进城务工中挣到了钱,商人们从旅游业里淘到了金,他们都有了消费能力,于是粮食市场供求两旺,一派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赈灾手段既不扰民,还不动声色地起到了安定民心、娱乐百姓的作用,赛龙舟、兴出游,相当于“灾后心理援助”,使百姓的注意力从饥荒转移到文体活动上。

  那一年,灾情席卷了浙东、浙西,唯有杭州比较安定,没有出现大量百姓逃荒的现象,这无疑归功于范仲淹的经济学头脑和救灾智慧。